郦波:解决问题,要么让问题减少一个维度,要么自己的水平增高一个维度 |《生命·觉者》
▲ 生命·觉者嘉宾郦波
导语
上一期,我们和郦波教授一起探讨怎样才是一个好的人生状态?工作、做事情会累、会有情绪,是为什么?“诚”和睡懒觉有什么关系?中国的大德们都对静坐、睡觉、禅坐敏感,是什么原因呢?点击回顾
本期,我们与郦波教授继续聊一聊:
1、少年时期,如何打开精神空间?
2、怎样日常工作、生活中修炼?
3、解决问题的两大原则方法是什么?
4、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,真正的终生价值诉求是什么?
《生命·觉者》视频近期在「此念」公众号免费上线了,欢迎大家观看,郦波专辑纪录片请
cinian
▲点击观看《生命·觉者》郦波精华片
郦波
南京师范大学教授
硕士生导师
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
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
国务院海外讲学特聘专家
教育部全国公开课讲座教授
全民阅读形象大使
《百家讲坛》主讲《风雨张居正》
《曾国藩家书》等
采 访 手 记
01
志向,是心要去的地方
郦波:儒释道最终的归宿是什么?
是打开内在的心灵世界。
在孔子的那个时代,物质生活极端匮乏,那个时候“人心惟危”的外在干扰不像我们今天那么大,他们还要道心惟微,还要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,更何况我们今天已经是危到极处了。
如果悬崖上是个平台的话,以前的圣贤只不过是站在高处,而我们现在已经是站在悬崖边上了。今天处在一种价值断层,文化断层的状态了,再加上技术这种强大的碎片化冲击,如今的年轻一代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内心的精神世界的崩塌。
古人总说要立志,要师法先贤,曾国藩的《家训》里面讲一定要少年立大志,就是儒家讲的志向。
有很多少年立大志的例子,比如:
17岁的于谦,看到一个工人在山口煅烧石灰,脱口而出: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
15岁的王阳明逃学跑到了于谦的庙里,脱口而出:“公自大名垂宇宙,我来何处吊英贤。”这可是千古名联啊;
王勃写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的时候只有17岁;
白居易写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的时候只有16岁。
而今天16、17岁的孩子,不是在做奥数题,就是在打王者农药(王者荣耀)。
“志向”的“志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念头,也不是我要做什么人,它是一种打开精神空间的方式。
▲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
小学课堂上让孩子们说说理想,什么想当科学家,总统之类的,都只是念头,并不是立志。
“念头”在佛学里讲的,一瞬间有十万八千念,一息就有无数念。好多人晚上睡不着觉,想这个想那个,晚上想想千条路,早晨起来走老路。这些都是念头,不是志向。
“志”在甲骨文的原意是“志,心之所之”,是心要去的地方,不是你外在的人要去的那个地方,所以叫“志向”。
02
中国古代书院的研究式学习
其实,学习应该是一种项目式学习,探讨式学习,非常像现在我们的学术会议,进行思想碰撞。就像当年朱熹请陆九渊讲的一课,就是围绕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展开的;(注释:“君子懂得大义,小人只懂得小利。”)
朱熹请陆九渊的故事也很有意思,当时为了求真知,朱熹“理学”和陆九渊“心学”拉开过一场中国思想史上最负盛名的哲学辨论。辩论非常激烈,辩了三天不欢而散。
过了两年,陆九渊的父亲陆贺过世,陆九渊就到庐山白鹿洞书院,想请朱熹给他的父亲写墓志铭,然后朱熹就说,难得陆九渊大师来,给大家讲一课吧。陆九渊当仁不让,就讲了一课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。
讲完很多学生痛哭流涕,朱熹起身拜渊执弟子礼说:“熹与诸生不忘先生今日之言”,以此成就了非常有名的“白鹿洞讲义”。
(注释:白鹿洞书院是南宋学子的“北大清华”,北宋战乱荒废百年,后由大理学家朱熹坚持复建,这场朱熹与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的际会,也使得白鹿洞书院从此真正步入了辉煌。)
西方教育就是观察母鸡孵蛋,然后他们自己就去找素材,并记录下来,这种方式培养了他们研究式学习的能力。可见,中国古代的书院跟西方大学都是主张研究式学习的。
后来,西学东渐,我们发现自己的技术太落后了,所以只学习了皮毛,把自己文化中的精髓和西方技术的精髓都丢了。直到今天,导致了我们的教育走进了死胡同,所有的教育参与者都疲惫不堪。
我们要用内省的方式,看到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”的状态之后,发展出自己的定力。
03
打开精神空间就是提升一个维度
郦波:稻盛和夫有一个著名的《活法》,工作即修行,其实要论源头,是从王阳明得来的。
有一个县令拜王阳明为师,来上王阳明的课,当时听得眉飞色舞,高兴极了,过后却垂头丧气地说:“你讲的那些都非常好,我也希望努力去做,但是你不知道,作为一个县令,千头万绪,诸事缠身,我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没办法像你说的那样修行。”
王阳明笑了说:“我什么时候让你在课上修行了?我说的这些是让你生活即修行,工作即修行,你只有在县令的位置上用到了,才算是真正的修行,才算真正的心学。”
▲点击观看《生命·觉者》郦波精彩片段
做事情叫心上学,事上练,做任何事不论再困扰,不论再麻烦,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修炼,叫事半功倍,这叫事上练。
▲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
之前王阳明提到的事上练的“练”是“炼”,如今用的这个“练”是染色的意思,就是你一点点地浸染在里面,你的层次就上来了。
你自己亲近“道”,让“道”来染你,在这个世界上,你知“道”没有用的,得入乎其中,得到“道”里面去,所有的方法都是这样。
王国维先生讲的《人间词话》中的所谓人生三大境界也是这样,第一层是“独上高楼,望断天涯路”,第二层是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就是入乎其中,出来叫出乎其外。
其实还有一层境界,叫出乎其上,不仅出乎其外,还要能驾驭它。到最后是你驾驭事情,而不是事情驾驭你。
所有的艺术家,音乐大师,比如他在拉小提琴的时候,“道”在他手中,他已经驾驭这一切了,他可能只有一些肢体上的累,但是身心是极愉悦的,这就是超乎其上。
到最后每一秒都在练的是,一种打开了精神世界之后的心境,这个世界需要重新塑造,是一个更高的维度层次。
成龙演过的一个电影叫《十二生肖》,在一个迷宫里面被一群狗追,他出不来是因为那个草丛比他高,后来降落伞把他拎出来,往上升的时候就明白了,因为那个时候他具有长宽高,而迷宫只有长和宽。
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,要么你让问题减少一个维度,要么你自己的水平增高一个维度。
▲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
打开精神空间其实就是为你自己提升一个维度,所以你说生活中无时无刻要保持这种心境,就是你要构建一个属于你的高维度出来。
古代所有的帝王到最后都有一个特点,他什么都有了之后,唯一的追求就是长生不老,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大帝都是这样。其实生物界也是这样,植物也是这样得以实现物种的延续。
这说明有一种意志不是人类的意志,而是宇宙的意志,突破时间的局限,达到不朽。
▲点击观看《生命·觉者》郦波精彩片段
04
中国文化全系对应,一定要通识
郦波:儒释道说法各不相同,但是殊途而同归。为什么中国人叫“外儒内道”?
精神指归是一致的,佛家进来之后迅速就和儒道同化了,儒释道三教合一,所以终极的价值指归,我们叫“道”,其实就是价值,也是致良知的“良知”,也就是理学的“理”,心学的“心”。
人生该如何在欲望、情绪、习性这三者中实现超越呢?儒、释、道分别解决一个问题:
儒家解决习性问题,道家解决欲望问题,佛家解决情绪问题,所以中国文化是全息对应的,是一个系统论,且一定要“通识”。
中国古代的人动不动就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”,易卜阴阳,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等等,你要多领域了解,才能回到这个“通识”的点上。
- END -
作者:演忱 编辑:演忱 排版:王啊晶
大家都在看
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
郦波:人最悲哀的状态就是,麻木不仁
《生命·觉者》
对话尹烨2:你自认为的捷径,其实是最远的路
此念手记
蒋勋:为什么要给孩子最好的美育?
点击阅读原文,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
喜欢~马上点击在看 ❤